close

新科院士 國內學者佔半數

更新日期:2010/07/09 04:11

〔記者謝文華、林嘉琪、湯佳玲/台北報導〕第廿八屆新科院士名單中,國內外學者各佔九位,其中有六位來自中研院,高佔三分之一,中研院更是誕生人文院士的「大本營」,四位新科人文院士邢義田、何大安、梁其姿和黃樹民都是首次提名就當選。

「四名人文院士的共通點就是,了解人類在這個世界上走過的路!」八十歲的院士許倬雲還開懷地說:「他們都在這裡長大的啊!」

許倬雲開心:人文院士都在這長大

拿下人文組第一高票的邢義田,是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主攻秦漢史,透過紅外線分析考古出土的漢簡、畫像石、畫像磚和壁畫,從秦漢帝國邊境末梢遺址,回溯秦漢帝國的運作,並與羅馬帝國進行比較。

語言學研究所榮休研究員何大安,找到語言轉換的規律,從方言流變,追蹤出南島民族及漢民族的移動地圖。民族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黃樹民,以人類學田野調查地域經濟轉型軌跡,包括台灣原住民族從部落遷徙到都市的過程、泰北金三角從鴉片經濟轉型為栽種熱帶水果;從一個老村長的故事了解中國農村從傳統公社走向現代鄉鎮的演變。

李世昌:世界還有太多未知物質

中研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世昌專長粒子物理,當選院士後他謙稱,成就絕非來自個人,而是對整個團隊的肯定。李世昌說,世界上有八十五%的物質都是未知物質,這代表人們還有許多沒發現的物質和基本粒子。「我們看到的只是假象,其實有更多人們還沒看到的東西。」

基因體中心主任陳仲瑄表示,在以基礎生物學見長的許多院士前,自己像是「不學無術」,研究成果有如「玩具」。但其實陳仲瑄開發的「質譜儀」,是用來測量一定質量的原子、原子群及分子濃度,以及分析同位素成分、有機物構造及元素成分上既特殊又有用的分析儀器。

別人想辦法研發如何量測極微小質量的質譜儀,他卻反其道而行研發可以測得大質量的質譜儀,陳仲瑄團隊開發新型「細胞質譜儀」,比傳統質譜儀量測的原子質量範圍增加了一百億倍,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化學期刊」。

陳仲瑄還說,太太常說他是家裡的「廢物」,因此「才多點時間在實驗室走動」,他特別感謝太太把家裡打點好,讓他沒有後顧之憂。

生命科學組今年全為基礎生物學的天下,先前看好的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余淑美成了最大遺珠。院士廖運範表示,余淑美在稻米基因的研究上很有成就,也是很實用的領域,沒選上很可惜;院士吳茂昆也說:「余淑美沒選上滿遺憾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hsu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