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日報╱記者林淑媛】

去年,在金融海嘯肆虐全球的10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克魯曼(Paul Krugman)榮獲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桂冠,克魯曼獲得評審青睞的主因,是他提出的「新貿易理論」以及「新經濟地理學」。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聲明中,大力讚揚克魯曼整合過去經濟學界在國際貿易與經濟地理學方面的研究,讓同時也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的克魯曼,一舉摘下學術界最高榮譽,皇家科學院甚至在聲明中描述:「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影響是甚麼?城市化的背後動力是甚麼?克魯曼提出的新理論,解答了這些問題」。

克魯曼年輕時,就已得到美國經濟協會克拉克獎章,這項針對40歲以下優秀經濟學家所頒發的獎項,素有諾貝爾經濟學獎風向球之稱,顯示克魯曼早已嶄露頭角,光芒畢顯,2008年,55歲的克魯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讓他的學術地位攀登高峰。

克魯曼是一位國際貿易理論大師,開發一個全新的領域,提出「不完全競爭」打破了傳統的比較利益學說;而「經濟地理」則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對日後的地理學研究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克魯曼的新貿易理論(New Trade Theory)對傳統自由貿易採取批判態度,他認為自由貿易與自由競爭無法解釋現實與解決問題,主張政府可以適度進行干預,因為政府適度管制,比盲目追求自由市場安全與效率更好。他提出的新貿易理論,在金融海嘯造成全球經濟衰退的今日,成為各國政府參考的重要觀點。

【2009/03/16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hsu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