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懂經濟學》觀念顛覆 過度儲蓄不是美德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

近一年,占據全球媒體最大版面和篇幅的新聞類別,就是經濟新聞了。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經濟衰退…,金融海嘯跟你有什麼關係?又造成什麼經濟衝擊?本專欄以書信體的親近讀者方式,深入淺出告訴你一些最近全球經濟的現象與問題,讓你看懂經濟學。

親愛的讀者:

主計處預測,我國今年超額儲蓄金額將逼近1.2兆元,創下歷年新高紀錄;超額儲蓄率也同步飆升至8.9%的高水準,改寫歷年次高紀錄,僅次於民國92年的9.28%。

比起老美「賺一塊、花三塊」的消費習慣來說,台灣人不是沒有錢,而是缺乏消費信心與投資方向,對未來看法相對悲觀,總認為口袋裡多攢點錢才實在。

儲蓄太多 投資率卻太低

所謂「超額儲蓄」,是指一國的國民儲蓄毛額減去國內投資毛額後的餘額。國民儲蓄是支應國內投資的最主要財源,就經濟理論來看,最好的狀況應是儲蓄略高於投資,確保民間資源充分利用、經濟永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超額儲蓄過多的情況在東方國家尤為普遍,這當然與風俗民情有關,因為東方人遠比西方人愛儲蓄,不僅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也為了減輕下一代生活壓力著想,像是日本、南韓、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等鄰近國家,幾乎年年都有超額儲蓄。

不過,近年全球主要工業大國,沒有一個國家像台灣有這麼高的超額儲蓄,甚至像美國、法國、義大利及英國的超額儲蓄皆出現負數,即使是南韓在2007年的超額儲蓄率也不過只有1.2%,遠低於台灣的8.9%。

「儲蓄不是件壞事」,台灣的問題不在於儲蓄太多,而在於投資率太低,國內近幾年的投資率多徘徊在17%到20%之間,幾乎是歷年來最低的時期,不僅低於日本及多數歐洲國家,更比我們主要競爭對手─南韓,低了將近三分之一的水準。

簡而言之,台灣民間不缺錢,缺的是投資方向及投資機會!

超額儲蓄 泡沫經濟濫觴

看看政府過去幾年傾全力扶植的兩兆雙星產業─半導體與影像顯示產業,投資規模動輒上千億元,在景氣欣欣向榮之際,新世代廠是一間接著一間蓋,各界政商名流是搶著破土剪綵;但在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之後,卻成了急欲政府紓困、最尾大不掉的產業,怪不得民眾對於始終偏愛儲蓄、不願放手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超額儲蓄」這樣的閒錢一旦過多,形成了一般人所謂的「濫頭寸」,這些錢不會乖乖地留在銀行,而會伺機流入股市、房市,炒作股價、房價,進而形成泡沫經濟的濫觴,1980年代後期,台股上萬點、房價狂飆,當時超額儲蓄率連續五年攀升、高過11%。

東方傳統金錢觀認為:儲蓄是美德;但過度儲蓄可能會對國家社會形成災難。擅長危機入市的股神巴菲特說得好,「當眾人都貪婪時,你要恐懼;當眾人都恐懼時,你要貪婪」,機會永遠會留給準備好的人。

【2009/03/17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hsu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