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劇場就是我家 排練空間變舞台

更新日期:2010/04/27 02:26 汪宜儒/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汪宜儒/台北報導】

窮則變,變則通,這句話套在台灣小劇場的創意應變上真是再適合也不過。早些年的百樂門大戲班、演食百匯,到近期的外表坊時驗團、再拒劇團、再現劇團到曉劇場,為了省場租、搞創意、敦親睦鄰,紛紛將自家的排練空間轉換成演出場域。觀眾只消敲敲民宅大門、按下公寓門鈴,就可進場看戲,享受「劇場就是你家」的親切自在。 

位於復興南路上民宅四樓的363小劇場,原本是外表坊的排練場,卻在去年搖身一變成了最多只能容納卅人的演出空間,概念發想來自團長李建常近年遊走歐美各地劇場空間的經驗。

李建常說,在紐約的街邊巷弄就有很多私人劇場空間,可能是個公寓地下室,可能是廢棄工廠,能容納的觀眾頂多數十名,但每個小地方都很溫馨,不僅看得見創作者的生活與工作痕跡,還有很多好戲可看。

李建常去年開始仿效紐約小型劇場經營模式,在排練場開始發表作品。民宅的排練場比起正規演出舞台自然小了許多,劇團道具與技術人員的空間也受限,但另一方面,觀眾與演員的距離拉近,互動的親密感與細膩程度大增。

演員張吉米早年曾將公寓空間借給百樂門大戲班與演食百匯兩個團體作為排練場,也在這邊舉行演出。張吉米說,因為演出空間小,所以燈控與聲控要躲在衣櫥內。而座位有限,許多觀眾擠不進去,有時索性要他們多等一小時,演完立刻彈性加演下一場。

李建常以363小劇場為例說,整個舞台五步就撞牆,演出幾乎沒有走位可言。但是觀眾在這樣的空間裡頭,清楚地看見演員細微的表情和情緒,演員也可以盡情展現表演能量。許多觀眾也反應,「廿、卅人在那樣公寓空間裡,好像成了一群擠在朋友家中的好友。」

處在萬華和平西路巷弄間的曉劇場,將在四月卅日推出「曉劇節」,而位在南昌路一大樓地下室的再現劇團五月一日推出「地下劇會」,不但發表作品,同時也發揮了敦親睦鄰的作用。

「地下劇會」策展人葉志偉表示,三年前他們剛搬近南昌路時,引發不少鄰居質疑:「那邊地下室一群年輕人不知道在做什麼!」

後來,他們利用每年團員發表作品的機會,邀請社區民眾到排練場看戲,可說是種社區回饋,也讓鄰居們了解他們在幹什麼。

曉劇場的行政葉育伶也指出,「在一個像家的地方演戲,更能讓一般民眾親近戲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hsu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