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療法》腎虛致攝護腺發病 肇因臟腑失調、經絡損

台灣新生報作者: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4月12日 上午12:04

攝護腺是男性生殖系統的一部份,若有攝護腺肥大的情形將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陳稼洺表示,攝護腺肥大是指攝護腺產生良性的增生變化,好發於五十歲左右的男性身上,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攝護腺毛病為腎虛為病、臟腑失調、經絡損傷、排泄過度所致,但導致腎虛是發病的基礎。

陳醫師指出,邪毒外侵、邪毒內生為發病的基本條件,也是標的,貫穿疾病的整個過程。中醫認為,當人體正氣抗邪無力時,邪毒與氣血相搏結,最後會留滯於精室及其所絡屬的相關經脈,如果發病到了後期,患者體內往往濕熱、毒、虛、瘀並存,錯綜複雜,以致於產生各種症狀,最後就變成攝護腺炎。

陳醫師進一步指出,門診中就遇到許多上年紀的老年人前來求診,例如六十多歲的王姓患者就主訴上廁所次數增加、夜尿增多、排尿要等五秒以上才尿得出來、小便無力、解尿後又有尿不乾淨的感覺、排尿後仍有沒解乾淨的尿液、常有尿騷味等症狀,像這種情況就是攝護腺肥大。

有些上年紀的男性攝護腺組織,常常會有增生的情形,最後壓迫到膀胱、尿道,引起排尿方面的障礙,不過,詳細的發生原因還不是很清楚,如果男性有這方面的毛病,千萬不要諱疾忌醫,有毛病還是要趕緊就醫診斷、治療比較妥當。

陳稼洺表示,攝護腺肥大是男性專屬的疾病,治療這種病症並不難,但如果男性尿液內經常含有刺激、發炎的物質,很容易引起攝護腺發炎,可歸於中醫淋證、尿濁等範疇,也由於原因較複雜,具有多變性,所以必須及早接受治療。

陳醫師指出,傳統中醫常以解毒、補腎、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為主要治療原則,如果患者屬於濕熱蘊結的類型,通常是多食辛熱肥甘厚膩的食物,或愛喝酒,以致於釀成濕熱後下注膀胱,常見尿急、尿痛、尿頻、小便黃赤等症狀,治宜清熱利濕。

陳醫師進一步指出,如果患者屬於容易復發的類型,為腎氣虧虛者多伴有陽萎早泄、性功能變差、容易感到疲勞、腰膝痠軟、舌頭顏色淡、舌苔顏色偏白等症狀,治宜補益腎氣佐以通利;如果患者屬於寒濕互結的類型,一般多半有陰囊潮濕、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有久居潮濕情形等,治宜治療濕熱下注。

還有一種類型的患者,常有氣滯不宣、腦怒傷肝、氣鬱化火、氣火鬱於下焦、小便不通或不順暢等情形,治宜疏肝理氣。

患者也可以透過按摩穴位的方式來加以改善症狀,可按摩中極、關元、氣海、三陰交、太溪等穴位,每個穴位以指腹各按摩二至三分鐘。

中極穴位在肚臍以下四寸處;關元穴位在人的肚臍以下三寸(四指寬)的地方;氣海穴位在肚臍以下一‧五寸處,為人體元氣匯集的地方;三陰交穴位在腳踝內側向上三寸的地方,當脛骨內側面後緣;太溪穴位於腳踝與腳跟間的中點凹陷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hsu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