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貨幣戰爭 其實就是一場 財富戰爭
世華財訊2010-10-18

美元指數自9月中旬開始進入下行軌道,至今仍未扭轉跌勢,人民幣匯率也是進入升值通道,迭創新高。美國發起貨幣戰爭劍指中國,而發動貨幣戰爭的目的則是操控一次全球財富分配的大轉移。

據《瞭望》新聞周刊10月18日報導,經濟繁榮時,美國“用別國的錢致自己的富”;經濟蕭條時,美國“用別國的錢分散自己的風險”。當前全球正上演著美國進行危機轉嫁與風險轉嫁的一出“大戲”。

美國發起貨幣戰爭劍指中國,而發動貨幣戰爭的目的則是操控一次全球財富分配的大轉移。事實上,貨幣戰爭就是金融戰爭,就是財富之爭,誰掌握了貨幣發行權誰就掌控了財富的分配與流向。

美國對“經濟自我主義”的金融政策一直游刃有余。長期以來,濫發鈔票和發行龐大的國債是美國經濟增長的兩大引擎。美元本位制事實上已演變為美國的債務本位制。2008年底,美國政府、社會保障、企業、個人、非營利組織的債務合計已經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8倍。2009年美國財政赤字約為1.47萬億美元,占GDP的9.9%,分別是2008年和2007年的2.16倍和7.84倍,為1945年以來的頂峰。2009年美國的財政負債累計達12萬億美元,占當年GDP的82.5%。美聯儲啟動定量寬松貨幣政策的潛在意圖是,通過大力擴張貨幣當局的資產負債表,使財政赤字貨幣化,再次抵消債務成本。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并不懼怕通脹,美國反而可能是這場貨幣戰爭的最大受益者。

這場“零和博弈”最大的受害者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如今,流入20個主要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國際游資,無論速度和規模均超過金融危機爆發前。據布魯克斯估計,2009年4月至今年上半年,國際金融資本流入這20國的年均規模達到5750億美元。其中,2010年上半年進入新興經濟體的國際游資78.6%都流向亞洲國家,對這些國家貨幣構成升值壓力、埋下通脹隱患。數據顯示,20個新興經濟體中有近2/3的國家實際利率為負值,價格總水平上漲的壓力極大。

此外,美國的定量寬松貨幣政策造成這些國家國際收支和外匯儲備嚴重惡化。而對於那些實行固定匯率的國家和地區(亞洲國家和地區居多),由於貿易順差和巨額外匯儲備中一般以美元為主要幣種,在美國實行定量寬松貨幣政策后,其國內或者區內必然是本幣投放過多,同時流動性的持續大量流入,也將導致輸入國的貨幣供給內生性增加,直接改變了貨幣政策發生作用的機制和作用環境,從而削弱了貨幣政策的自主性。

近期美國逼迫人民幣升值可謂“一箭多雕”:既想配合美國以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結構調整,實現內需疲弱下的經濟復甦,又想讓人民幣升值稀釋債務,變相成為美國賴債手段,而更為重要的是寄希望通過美元貨幣貶值實施一次中美之間財富的“大挪移”。

當人們關注美元泛濫的同時,可能忽視其背后美債的風險。全球美元泛濫和美債瘋狂是對債權人權益的最大“稀釋”。對於中國而言,中國外儲已達2.64萬億美元,如何重新審視債權國地位,管理好債權迫在眉睫。

近半個世紀以來,美國憑借“美元本位制”不僅支撐其債務的國際循環,也利用貨幣“估值效應”,通過債務貨幣化或變相貶值增加國民財富。在國際貿易計價、世界外匯儲備,以及國際金融交易中,美元分別占48%、61.3%和83.6%。“美元本位制”實際上已經演變為美國的“債務本位制”。作為貨幣發行國,可以通過增發貨幣以履行對外償付義務或稀釋對外債務負擔,即通過儲備貨幣貶值變相違約其外債償付義務。僅2002~2006年間,美國對外債務消失額就累計達3.58萬億美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hsu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