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極端氣候大考驗 防洪要有新思維

更新日期:2010/06/28 04:11

前言:

全球氣候極端,災難頻傳,台灣身為地球村的一員,自也難以倖免。日前外電報導,科學家以樹木年輪紀錄顯示,中國明朝滅亡跟乾旱有關,顯見水利問題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存亡,但政府是否已正視水利的重要性,進而列入重大政策,還是視為普通議題「船到橋頭自然直」,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記者蘇金鳳/專題報導

水利署表示,依據聯合國IPCC(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研究,台灣正面臨海平面上升造成海岸侵蝕、降雨強度增強、枯水時間增長、土砂激烈化4大問題;多位專家學者也認為,台灣面臨的是複合式的災害,和過去單純水患有很大的不同,將考驗台灣防洪治水能力。

洪旱交替快 舊資料顯不足

國人應可感受到,近年來,台灣一再面臨水患、旱象快速交替,煎熬著黎民蒼生,前一週才面臨水患,後一週卻又要抗旱。交大防災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楊錦釧憂心表示,台灣災害已轉變成複合式,過去只有水災,現今有漂流木、土石流,會因土砂堆積破壞都市排水設施,與過去單純的水患經驗很不一樣;中華民國水利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顧問簡俊彥也認為,水利人已不能從過去的水文觀測資料來面對未來的氣候變化。

降雨太集中 防洪能力不夠

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表示,根據統計,台北氣象站過去103年降雨紀錄,總平均年雨量增加268mm,但降雨天數減少28天,這代表降雨集中,且強度愈來愈強。根據成功大學的研究,台灣80年來,西部不降雨天數1年增加8至12天,東部1年增加15至20天,雨量過度集中,造成河川防洪能力下降,目前全國只有淡水河洪水保護頻率在200年,其他河川都在100年以下,氣候變遷下,原來的保護標準已經不夠。

吳約西表示,日本專家指出,由於氣候變遷,這個世紀末,200年的保護頻率將自動降到90至120年,150年的保護頻率,將降到50至60年。

豪雨帶來水患,乾旱問題也伴隨左右。據統計,過去台灣約10至15年才會碰到一次乾旱,但近10年來,每3至5年就會發生一次。簡俊彥指出,從過去的水文觀測來觀察,水、旱災會有「重現期距」,但現今已無法用過去的經驗來防災,現有的水利設施也無法因應未來的洪水。

有效蓄水低 可靠用水不多

由於不降雨天數增加,河川的川流水便會減少,台灣水庫又面臨有效蓄水量不夠的窘境。吳約西表示,全台1年要用掉180億噸水,但台灣可靠的蓄水量只有19.5億噸,還不到20億噸,可靠用水量只有10.8%,日本的水庫有2704個,1次裝滿可達300億噸,日本人用水量為800億噸,可靠用水達3分之1。

豐枯期懸殊 南部乾旱嚴重

吳約西指出,台灣先天條件不好,不降雨河川就取不到水,尤其南部有半年枯水期,每年10月到隔年5月枯水期降雨只有10%,豐水期一下子就達到90%,豐枯懸殊太大,南部又缺乏大型水庫可供調節,不像北部各有6:4的豐枯水比,又有翡翠水庫、石門水庫可調節,南部旱象問題遠較北部嚴重。

此外,因海平面上升,海岸遭侵襲,像台南、屏東面臨地層下陷、海岸遭侵蝕問題。吳約西表示,未來應朝海岸可能遭侵蝕的土地先退讓出來,不要進行開發,以減少損失。

楊錦釧痛心表示,台灣地層下陷嚴重,但政府卻讓養殖業興盛,還在有地層下陷疑慮之處興建高鐵,政府是否未確實掌握住國家政策方針?

此外,台灣還面臨土砂激烈化問題。吳約西說,921大地震後,台灣地質鬆動,一下雨山坡土石隨雨而下,造成原水濁度提高,莫拉克颱風就是土砂的大災難,各河川上游崩塌3萬9000多公頃,流入河道、水庫,造成淤積,曾文水庫一下子增加9000萬立方公尺泥沙,甚至折損20%有效蓄水空間,都是嚴重的土砂激烈化所造成。

氣候變化,水量一定會愈來愈少,專家、學者一致表示,除了工程手段,也要有非工程手段。

廣設滯洪池 建立預警制度

在工程方面,吳約西說,在河川兩岸興建堤防已無法防水患,堤防有一定的保護程度,水利署開始採取綜合治水,如設置滯洪池,把多餘的洪水停留在滯洪池一陣子,減少洪水災害,預計將興建20個滯洪池,也將興建分洪工程。在非工程方面,專家、學者及官方一致認為,一定要建立預警制度及懂得避災。

楊錦釧建議政府,不妨保災害保險,讓特別會淹的地方休養生息,也不必去清不知何年才會清完的泥沙、去修年年會被水淹的工程,政府可省下更多能力及經費去從事減災、避災工作。

吳約西表示,未來應朝多元化水資源方向來努力,新加坡以色列是全世界最會開發水資源的國家,預計2012年開發出來的新興水資源,將佔其國內水源比重20%,但台灣卻連5%都不到。

吳約西表示,另一個開發水資源的方式,就是雨水利用及海水淡化,雨水回收最成功的是台北木柵動物園及澎湖馬公機場;海水淡化因台灣水價高,面臨推動困難,像香港就引海水沖馬桶,值得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hsu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