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說《三國》 細數風流人物

更新日期:2010/06/13 03:22 邱祖胤/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邱祖胤/台北報導】

一代梟雄曹操到底壞在哪裡?史上最完美的政治人物諸葛亮,為什麼會走上失敗之路?作家張大春十二日在歷史博物館以「漫遊三國」為題,細數風流人物,並指出《三國演義》雖有許多地方與正史不符,卻提醒現代人從失敗者的角度出發,重新省視歷史,讓這部小說的貢獻大過正史。

張大春參觀大三國特展時,在明代書畫家文徵明的《赤壁賦》前駐足良久,一一點出文徵明學過哪些人的筆法風格;並在重達八百公斤、坐姿一七○公分的關羽銅坐像面前,比對史料中記載他身長九尺的實際高度。

張大春從東漢時期知識分子的活動脈絡來分析三國形勢,指出當時年輕知識分子對政局的不滿,各自形成小圈圈,企圖影響地方的軍事及國防,他們的身分像是戰國時代的縱橫家,憑著自己的口才及意志,說服具有關鍵性的人物,做出足以影響大局的決定。

張大春指出,一般人認為曹操奸惡,但他十二歲舉孝廉,等於年紀輕輕就通過公務人員特考,非常有才學。而他掌政以後兩度發佈求才令,推廣用人唯才的概念,徹底崩解東漢以來知識分子的道德價值,但他不是真的要用「壞人」,而是要給那些被前朝遺棄的人有更多發揮的機會,「為什麼他要捨棄仁孝價值、不用道德清高之人?因為這些人壞事太久了。」

此外《三國演義》第四回描述曹操忘恩負義殺了呂伯奢,並說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驚人之語,張大春指出,真正說出這句話的人其實是司馬昭,卻被小說家借用來彰顯曹操的性格,從此這句話變成曹操的名言。

相較於曹操的才學兼備、用人唯才,劉備其實是個不喜歡讀書的人。他愛穿名牌服飾,對狗馬、音樂等娛樂事業有興趣,但謙恭下士的人格特質,總是能吸納知識分子為他效力,讓他不致於為強權所退。

至於史上最完美的政治人物及軍事家諸葛亮,為何最終走上失敗之路,張大春認為是「物流」出了問題,諸葛亮每次出祁山攻打魏國 最後都是糧運不濟,戰線一拉長,運輸就被切斷。此外沒能即時培養人才,也是諸葛亮失敗的地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hsu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