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比利時漢學院長 台師大高材生

更新日期:2010/06/06 13:59

(中央社記者曹宇帆布魯塞爾5日專電)庚子賠款雖是中國近代史屈辱的一頁,但比利時運用這筆錢開辦高等漢學院傳揚中華文化,現任院長史蒙年(Simonet)曾在台灣師範大學師從書畫大師黃君璧與溥心畬。

史蒙年從小接觸繪畫,因中國書畫的題字勾起他學習漢語的興趣,1960年代,下決心要更進一步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過當年比利時僅與中華民國有正式邦交,史蒙年說,他看到大使館的掛牌即表明要赴「中國」,希望能盡早把他送到北京,「那時親自接見我的大使不好意思沒有接話,因我不瞭解中國有分一個大陸、一個台灣。」

但這段際遇卻讓史蒙年拿到一筆赴台的獎學金,他在法國的馬賽港搭上開往台灣的客輪,「一個多月後,我在台灣登陸了」,回憶過往,史蒙年笑開懷。

初到台灣,史蒙年能認的漢字不超過50個,教育部把他安排在師範大學藝術系,除了與歲數相仿的8位同學,擠在一間學生宿舍的年少輕狂往事讓他難忘懷,有幸追隨黃君璧與溥心畬兩位大師,更讓他惦念不已。

「溥心畬就是一個詩人、文學家」,史蒙年說,溥心畬言談與授課之間,講的、說的信手拈來都是李白等大作,教學很少著墨於繪畫技巧,因他動筆就像表演一般灑脫寫意。

黃君璧具體且親力親為的教導,史蒙年在繪畫技巧的領受上頗有心得,尤其如何執筆、用筆,都是一番講究功夫,「黃君璧很實際的,他有自己的風格,與溥心畬完全不同。」

在師大2年,史蒙年自忖將來要在歐洲發展,還是得拿一張歐洲的學術文憑,「當然台灣現在可不一樣囉,可是那個時候台灣生活很苦,路上還有三輪車」,於是他選擇揮別台灣。

憑著在台灣打下的漢學基礎,史蒙年攻讀巴黎大學中國美學書法博士,也是歐洲、甚至可說是西方首位以中國書法為題撰寫博士論文的西方漢學家,雖已卸任比利時皇家歷史與藝術博物館中國館館長,仍掌高等漢學院。

中國書法的世界變化萬千,論體例有楷草行書等,論名家有柳公權、顏真卿、王羲之等,史蒙年說,不同體例與名家各有特長,都有精彩大作、也有較差的,但寫書法最重要關鍵需具備精神修養,因漢字與文學分不開。

「我是學繁字,也就是繁體字」,史蒙年說,他雖無權反對簡體字,但「有些簡體字我覺得太不像樣子」,不過這也沒什麼關係,因寫字是技術、實用度比較重要,藝術、美學的價值又是另外一回事。

是否簡體字恐損及漢學精髓?「也不一定,主要是語言最重要」,因漢字本來就有無數的變化,不論是什麼體例,它都是漢字,且「篆書比楷書還繁體」,但若以西方語言的根基羅馬字寫中文,那就沒有意思了。

史蒙年浸淫漢學數十年,深切體認中國書法不僅是一門附庸風雅的裝飾,更是與文學輝映、互為表裡的藝術。他說,書法藝術的可貴在於書寫者的修養,精神修養是書法的最基本功夫,而文學卻是這修養的根基。990605(中央社記者曹宇帆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hsu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