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基會抽驗大台北15攤/9成檳榔葉 驗出多種農藥

更新日期:2010/06/01 04:21

政府消極管理 任由農藥混合

〔記者林嘉琪、潘杏惠、翁聿煌、鍾麗華、張存薇/綜合報導〕小心嚼檳榔成吞毒藥!「包葉仔」檳榔,用俗稱檳榔葉的荖葉包在檳榔外一起食用,廣受紅唇族歡迎,但消基會發現,檳榔攤使用的荖葉難追查來源,九成驗出多種農藥殘留,主因是農業政策對荖葉產業採取不鼓勵也不輔導的態度,無規範可循的結果,就衍生農藥混合使用的可怕結果。

農委會最快年底訂殘留標準 

農委會表示,由於荖葉過去並不鼓勵種植,因此農委會從未進行田間的農藥殘留檢測,衛生署也沒有訂荖葉的農藥殘留標準,依照規定,沒有標準就是不得使用、不合格。農委會已長期輔導農民使用非農藥的防治技術,而最近也將與衛生署討論訂定農藥殘留標準,最快年底公告。

消基會在今年三月份,在大台北地區的檳榔攤購得十五件荖葉。檢測發現(http://www.consumers.org.tw/unit412.aspx?id=1335),九成荖葉含有有機氯劑農藥、有機磷劑農藥、胺基甲酸鹽劑農藥以及二硫代胺基甲酸鹽類等農藥,種類多達十七種。

被驗出荖葉含多種農藥的檳榔攤,包括台北縣新店市的「888檳榔」被檢出的二硫代胺基甲酸鹽類濃度達8ppm以上;台北縣三重市「水水汶?店精緻檳榔」檢出有十種農藥殘留;其他業者分別被驗出殘留一至五種農藥。多數店家只把荖葉來源產地指向台東、南部或中部,無法確切告知產地。

一檳榔攤驗出10種 產地難確認 

消基會委員鄭允表示,有機磷劑農藥和胺基甲酸鹽劑農藥,長期累積有害人體神經系統,二硫代胺基甲酸鹽類有致癌性,但官方卻不管荖葉的種植方式。 

消基會指出,調查發現農藥混用情況嚴重,但是農委會未管控荖葉耕種的用藥標準,而且衛生署只限定個別農藥的殘留量,沒有總量的限制,許多種農藥加在一起,會有加乘作用,消基會呼籲政府應建立國家標準的總量規定。

台東地區因為特別適合種植荖葉,已成為台灣主要的產地,依台東區農業改良場估計,光是台東的荖葉年產值估計可達十億元,但消基會批評,現行農業政策對荖葉無用藥規範,政府不提供種植建議,農民只能仰賴農藥商的意見,靠個人經驗抑制病蟲害,才因此出現多種農藥混合使用情況,不僅傷害環境,農藥毒性也嚇人。

攤販喊冤 盼政府從源頭把關

台東縣荖葉荖花產銷協會理事許坤郎說,就因政府不鼓勵、不輔導,農民用藥知識不足,只能找農藥行配藥。

對於被消基會點名,888檳榔業者喊冤說,荖葉是批發來的,每天花三、四個小時清洗、浸泡,不懂為何還會被檢驗出有問題,希望政府應該從產地源頭把關,而不是只公布販售的業者;水水汶?店的檳榔西施說,她們都是向中盤商進貨,不知為何會被驗出有農藥殘留。

紅唇族運將:找熟識攤位買

長期有吃檳榔習慣的計程車司機張先生表示,不吃檳榔實在很困難,最好找熟識的檳榔攤買;屏東恆春楊先生說,荖葉買回家親自洗過,農藥應該較少。台南林先生說:「呷檳榔百害啦!乾脆攏嘜呷,就不會得癌症和農藥中毒。」政府不鼓勵民眾吃檳榔,卻又看到荖葉的產值,「放惦惦」不是負責任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hsu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