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由心靈做起

 

由於地球環境惡化的速度加劇,環境教育的推展已是刻不容緩。在落實環境教育的方向上,需從心靈做起。環境的污染,自然的毀壞,皆來自於心靈的偏差。唯有尊重與慈悲,才能由內往外的浄化世界。尊重自然、尊重每個物種的特性,如此才能關懷弱勢,關懷婦嬬,照顧大自然的萬事萬物,所以小至螻蟻、大至巨象皆能尊重其特性給予成長。要慈悲,要愛惜他人與自已的生命。抽煙、喝酒會傷身,噪音、空污會傷人,有慈悲心的人既會替自己想,也會替環境萬物著想。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我們的地球是多麼的美麗。唯有我們持續的對周遭的事物給予尊重,慈悲的關愛大自然,我們才會有好的環境,也才會有綿綿不絕的好山好水。

四種環保

心靈環保
內心要平靜與明淨環境污染不離人為、人為不離人心、所以環保先要從心靈的淨化做起,用慈悲心對待眾生,用智慧心處理事情。保護自己的心,不受困擾及污染。

生活環保
生活要整潔與樸實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需要的才要、想要的不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要養成少欲知足、勤勞、簡樸、整潔的生活習慣。能不浪費能源及資源,能不製造垃圾及各項污染。

禮儀環保
與人相待要和敬謙恭以禮貌來建立個人的人品,以禮節來促進社會的和諧,用身儀、心儀、口儀來淨化自己,保護人類的尊嚴與謙恭。不論見到了誰,都要以禮相待,問安、祝福、謙讓。

自然環保
自然環境要永續與綠化所有的生態與資源,皆是共榮共存的,保護自然生態的永續,減免自然資源的浪費,防止自然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就是給我們自己留了生路,也為我們的後代,留了最珍貴的遺產。

 

 

水土環保與心靈環保

初生之嬰兒﹐哇哇墜地時﹐腦海中全然是一片空白﹐眼珠子中流露出自然的 純真﹑無暇﹐如此空白時期﹐正是每個人生必然且唯一相同的過程。然而﹐成人們的眼裡﹐往往一廂情願且主觀地認定嬰兒的哇哇聲﹐是代表著快樂或者痛苦﹐其實初生嬰兒的感受祇有自己才知道﹐並非全然如成人們眼中所見及心中所想那般。試問成人的世界裡﹐又有幾人依然存有三歲以前的記憶呢? 嬰兒張開雙眼首先映入眼中的﹐便是父母﹐並且開始從父母親身上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從周遭的親友身上學習待人接物﹑為人處世﹔從學校老師那兒學習知識與智慧﹔從社會上學習一切愛恨情仇及是非善惡。

青少年犯罪問題並不只是青少年的問題﹐而是整體社會的問題﹐不能完全責備青少年。社會上大環境中的氣氛﹐給人們的影響是深刻且長遠的﹐事實上也是因為社會環境先有問題﹐才會有所謂的青少年問題。就像人們沒有好好地保護水源﹑環境﹐反而不斷地污染它們﹐因為水源﹑環境遭受污染﹐同時也污染了魚蝦及農作物﹐當人們吃魚蝦及農作物時﹐這些污染物質又重回人們的體內﹐導致身體遭殃病變時﹐卻怪罪遭受污染的魚蝦及農作物﹐其實魚蝦及農作物何其無辜? 想想﹐是誰污染了牠們? 基本上﹐大自然生態環境的循環作用﹐與人類社會的因果關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彼此息息相關﹑環環相扣﹐任何一個環節若出現問題﹐必然影響其他﹐無法置身事外。

成人世人裡的是是非非﹑恩怨情仇﹐再加上傳播媒體的擴大宣傳效果﹐無疑地帶給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少年與青少年們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的疑惑。畢竟﹐他們正處於矇矇懂懂﹑模仿學習的階段﹐還沒有足夠的知識及智慧來判斷種種的是非善惡。目前﹐社會上的青少年中輟學生問題﹑飆車﹑甚至於延伸成暴力犯罪﹐此乃家庭﹑學校及社會上冰山之一角﹐社會大眾應該心平氣和來探討問題之所在﹐進而改善並且解決問題。個人自回國之後﹐承蒙長輩﹑先進們不棄﹐受邀請在南臺灣各地國﹑高中現身說法以〝心中有愛〞為題致力推廣心靈環保運動。

前陣子﹐更得法務部發文邀請巡迴全臺各獄所及少年輔育院宣導﹐並擬定計劃命名為〝春風列車〞作全臺關懷之旅﹐期盼春風吹入校園及鐵窗內﹐讓愛在現今社會的人際之間萌芽。得以因此而結識更多充滿愛心及熱忱﹐且默默付出關懷﹑奉獻之人﹐自當珍惜此一善緣﹐除了致力一己本份工作之外﹐亦更加積極巡迴各校園中演講﹐多多散播愛心及善念﹐期能帶給青少年朋友們些許啟示﹐略盡棉薄之力於犯罪預防與反毒宣導。個人坦言現今社會大眾在面對中輟學生與受刑新生人求學一味以諸多限制﹐如安全資料考核為由﹐不予錄取﹐拒絕他們重新開始新生命的機會。在此﹐誠懇地呼籲社會大眾能開啟希望與關懷的心窗﹐給曾經犯錯的人一個機會﹐讓他們可以拋棄過去重新回到生命中的崗位﹑貢獻社會。

尤其少年輔育院院中的青少年們﹐縱使曾有過錯﹐既已接受國家法律的處罰﹐但卻在重回社會與學校時﹐遭受到諸多阻礙﹐有部分院童在重回到原來學校就讀時﹐學校卻總是一味拒絕﹐而其拒絕總有著多般理由﹐致使其再次遭受嚴厲的打擊與挫折感﹐甚而放棄自己。如果學校一般的教育單位尚不能接受這些為自己曾犯的過錯﹐已經付出代價卻有心改過的人﹔不禁懷疑社會上大力疾呼改善社會治安的人們﹐又是以著如何的態度來改善社會的治安? 其實社會大眾與曾經誤蹈法律的青少年﹐基本上是一體兩面﹐不可能完全分割﹐監獄內的受刑人最後還是得回到社會上﹐因此希望社會大眾能伸出關懷的手﹐嘗試著拉他們一把﹐再給他們一次機會﹐以激發彼此內心中共同的善念與信任﹐相信我們的家園﹑社會一定能更祥和﹑更美滿。

摘錄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hsu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